阿雅直播谈大S哽咽,诵经为她祈福竟然是她?... 史上最“善良”的太监,宣旨时特意读错一个字,挽救了上千人性命... Nintendo eShop新作游戏资讯_Madden_#Switch_操作... 瑞达期货螺纹钢产业日报20250617... 中远海科(002401.SZ):拟公开挂牌转让古野合资公司50%股权 挂牌底价为...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>> 你的位置:九游盒子破解版 > 新闻动态 > 魏国公徐达的封号长达33个字,如果拆开来看,分别代表什么意思?

魏国公徐达的封号长达33个字,如果拆开来看,分别代表什么意思?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6:42    点击次数:86

  

洪武三年十月,北伐和西征的战争都暂时结束了,朱元璋就开始大规模地给打天下的功臣们分封爵位。这里面,最厉害的是六个公爵。跟清朝比起来,明朝的爵位制度有点复杂,不了解明朝历史的人,可能不太清楚这些爵位的含义。

就说文武双全的头号人物徐达和李善长吧,徐达被封为了:开国时鼎力相助的忠诚武将、特别晋升的光禄大夫、左柱国大臣、太傅、中书省的右丞相,还有魏国公的称号,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。

李善长被封为了好多头衔,简单说就是:他是开国时真诚辅佐的大文臣,特别升为了光禄大夫,还当上了左柱国和太师,是中书省的左丞相,被封为韩国公,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。

这里面像特进光禄大夫、左柱国、中书右丞相这些,都是啥意思呢?咱们就让御史根据一些历史资料,跟大家一起说说明朝初期时候的那些爵位。

【首先是勋号】

朱元璋封的六个国公,都是他早些年一起打仗的好兄弟老朋友,也是大明建立后头一批被封的大官。这些国公、侯爵、伯爵都被叫做“本爵”,他们的封号前面都会加上“开国辅运推诚”这几个字,这就是他们的功勋称号。

同时,六个国公里面,有五个都是武将,只有李善长一个是文官,因此李善长的封号跟其他五个人不一样。武将的封号是“宣力武臣”,文官的封号是“守正文臣”。下面的侯爵、伯爵也是这样,封号里都会写明是文还是武,这个规矩后来就一直沿用下来了。

另外,说到开国功臣,刘基和汪广阳的称呼又有点不同,他们被叫做“开国翊运”。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两个不是朱元璋的亲信,所以在称呼上做点区别,也是很正常的。

要是某人不是开国时候立下大功的,而是他儿子接着当上了贵族,那他的封号里就不会有“开国辅运”这几个字。就拿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来说吧,他虽然也是六大国公中的一个,但他的称号就简单多了,就是:特进荣禄大夫、右柱国,还有郑国公。

洪武二十一年,常茂犯了错,爵位被拿走,朱元璋就让常遇春的第二个儿子常昇接了班,封他为开国公。这个封号很厉害,意思是继承父亲的功业,忠心耿耿、卖力干活的武将。

在洪武年间,也曾用过像“推忠协谋”这样的封号,但数量其实并不多。到了永乐时期,封的主要是像“奉天靖难”、“奉天翊运”这样的功勋称号。

【其次是散阶、勋官】

明朝沿用了唐宋时期的做法,给文武百官都设了散官和勋爵,来表示皇上的宠爱。像特进光禄大夫这种就是散官,而左柱国则是勋爵。在洪武年间,那些打下江山的功臣们,他们的散官和勋爵都比一般的官员要高得多。

咱们都清楚,正一品的文官级别叫做光禄大夫,二品呢就是荣禄大夫。朱元璋封的六个国公,级别都特别高,是“特进光禄大夫”和“特进荣禄大夫”。在这当中,只有徐达和李善长两个人被称为了特进光禄大夫,可见他们地位多重要。

左柱国是勋官里级别最高的,在六个国公里头,也就徐达和李善长两个人是左柱国,其他四位都只是右柱国。这是因为明朝时候以左为尊,左的地位比右要高,这也说明朱元璋特别看重徐达和李善长的功劳。

说到“参军国事”,这是朱元璋模仿元朝制度给公爵的一个特别头衔。简单来说,就是参与国家军事和政治大事的意思,跟清朝的议政王有点像。不过,这个头衔只在洪武初年有,而且只给了徐达和李善长两个人。

在徐达和李善长之后,李文忠、冯胜、邓愈这三人被称作“一同参与国家大事的人”,但他们的地位稍低些,就像是科举考试中排名第三甲的“同进士”那样。六位国公里头,唯独常茂没有“参与国家大事”的头衔。

【第三是实品官职】

太师、太傅,还有中书省的左丞相和右丞相,这些都是一品的大文官,是实实在在有权有位的官职(虽然三公只是个名誉头衔,但也算作是有品级的官员)。

在六位国公里头,徐达做了中书右丞相,李善长当了中书左丞相,李文忠管着大都督府的左都督,冯胜则是大都督府的右都督。至于常茂和邓愈两个人,他们并没有实际的官职。

常茂那时候还小,没有官职挺正常的。可邓愈为啥也没要官职呢?原来啊,朱元璋在封爵之前就打算让汤和、邓愈带兵去打四川、湖广,所以就没给他们实际的职位。

当然,那些被封为勋臣但没有兼任实际官职的人,并不是说他们的权力就变小了,只是意味着他们不再专门负责某一个部门或其他具体事务了。

其实,那些开国大将们兼任实际官职的时间并不长。因为战事越来越多,那些有丰富军政经验的贵族大佬们,大多都被调到前线去亲自带兵打仗了。

比如说,徐达虽然挂着中书右丞相的头衔,但他其实没在中书省待多久。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带兵打仗,中书省的事务根本不管。所以,那个右丞相的职位对他来说,就只是个空名头罢了。

在洪武十三年和洪武二十三年,朱元璋对开国功臣进行了两次大清理,能活到最后的功臣寥寥无几。不过,他并没有完全剥夺这些功臣的爵位,而是让他们的子孙后代继续继承。

洪武末年,异姓封爵的制度越来越健全,它规定所有开国大将去世后,都可以给他们的前三代祖先追封爵位。而那些继承爵位的后代,除非立下特别大的功劳,不然的话,不管是活着还是去世,都只能保持原来的爵位。跟清朝比起来,明朝的贵族们想要提升爵位等级,那可是难上加难。

再说,洪武时期的那些功臣,他们死后大多数都会被提升一级爵位来追封,大致就是国公会被追封为王,侯爵会被追封为国公,伯爵会被追封为侯爵,不过也不是绝对的,还是有不少功臣没能得到这样的待遇。

#图文创作激励计划#



上一篇:中远海科(002401.SZ):拟公开挂牌转让古野合资公司50%股权 挂牌底价为1032.52万元

下一篇:阿雅直播谈大S哽咽,诵经为她祈福竟然是她?

Powered by 九游盒子破解版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